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都江堰是中国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但它最火的时候是20世纪之初,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使得古老的都江堰一下成为知识青年口中最时髦的词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都江堰修建得早,两千年来保存完好。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造福人类。都江堰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最近一次的修复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将鱼嘴震裂,很多古建筑受损。尽管容颜已改,但它的设计原理和分水方法却是亘古未变的。
都江堰的建造早于郑国渠,是秦昭襄王时蜀郡太守李冰所建。位于岷江上游340公里处,渠首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形成集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宝瓶口虽然可以分流和灌溉,但由于地势东高西低,江水难以流入。于是李冰父子又花费4年时间,在宝瓶口上方修筑堤坝,因坝顶尖细,形如鱼嘴,故名。
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是岷江正流,用于行洪,内江是人工引水干渠,江水进入鱼嘴后灌溉下游农田。鱼嘴巧妙的利用地形、地势将水量按比例分流,春季水量小时,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保证春耕用水。夏秋洪水季节,水位抬高漫过鱼嘴,六成水进入外江,仅有四成进入内江,避免了洪涝灾害。这就是文献记载的“分四六、平旱涝”。
在宝瓶口和鱼嘴建成后,为进一步进行分洪和减灾,李冰父子又在两大工程间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把超过灌区需要的江水排回外江。同时巧妙地利用回旋理论,将水中裹挟的大量砂石利用离心力排出内江,避免了泥沙淤塞,这就是兼具分水与排沙功能的飞沙堰。
都江堰的建成,使原本号称“陆海”、灾害频仍的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通过这一工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秦国的粮食供给问题,使其兼并战争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从都江堰的修建,到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仅仅用了30年时间。通过历朝历代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后的不断改造,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总引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不同于其他旅游景点有明显的淡旺季,都江堰一年四季都是游人如织,到这里不仅可以瞻仰这一现存于世的伟大水利工程,也可以对蕴含其中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体察和感悟。
都江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