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漫游之风盛行,盛唐精神的代表李白酷爱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游履广泛。李白青年时期即遍游巴山蜀水,饱览过峨眉、玉垒的连峰叠嶂和锦江、平羌江、巴峡、巫峡的奔湍走壑。25岁仗剑出夔门后,足迹北达幽燕,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纵横数千里,游踪所至,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李白笔下的山水,栩栩如生而且特点鲜明,每一处景物都使人过目难忘。
他写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洞庭湖:“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写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写荆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宣城:“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这些诗句无不雄奇壮阔、格调高昂,尽显李白洒脱不羁的个性和吞吐宇宙的气魄。
在李白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写黄鹤楼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天际的一瞬,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向,表达对友人的绵长情谊。
被迫离开长安时,他吟咏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经过宣州,李白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慨叹。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入蜀,李白痛心于朝廷抛却中原大好河山,于是作《蜀道难》进行讽喻。
这首诗好像一组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李白以其汪洋恣肆的才华将魏晋以来的山水诗创作开拓了全新的境界。他擅长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诗人善于抓住自然景观的突出特点,并以自己的主观色彩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从而突破了前代文人的情景色理三段式定律,意境更加高远,感情更为真挚。其中,《早发白帝城》可谓李白山水诗的压轴之作。诗云: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春,当时李白因永王李嶙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奔赴贬地,突然遇赦放还。惊喜交加之下,他急忙从白帝城放舟东下。诗人大难不死、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情,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急切心情,通过这短短的诗篇跃然纸上,这首诗也就成为盛唐山水诗不可逾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