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演义》在各民族中广泛传播着关羽的故事,为各民族文艺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原料,对许多少数民族小说、故事、戏曲和曲艺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国演义》对满族的影响很大。清太祖努尔哈赤非常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因为自己也是红脸,就认为自己是关羽的化身。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将《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多尔衮摄政期间,又命满族学士查布海等人继续翻译,颁给八旗将领,成为他们学习兵法的秘籍。
满族社会普遍的崇奉关公,确实是深受《三国演义》满文译本的重大影响。满洲称“爷爷”为“mafa”,汉字音译作“玛法”。在满族长篇小说中“关玛法传奇”占有重要一席。用满洲语讲述,边讲边唱,满族老幼多喜闻乐听。在满族社会中讲述的关玛法故事,内容丰富,包括关玛法出世于东海,盗马、比武等情节,其饮食用具、穿着服饰及礼仪等都已满族化。满族化的关玛法,传播到蒙古、锡伯等族,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在满族曲艺“子弟书”中,就有《凤仪亭》、《东吴招亲》、《单刀会》、《诸葛骂朗》、《叹武侯》等段子。
《三国演义》对蒙古族的影响很大。东蒙古的说书人讲唱《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有相当数量是讲唱关公的故事。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描写成吉思汗的小说《青史演义》,就借鉴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情节。
锡伯族居住在东北西部以及新疆伊犁地区,这里流行着满文编写的有关关羽的歌曲。《三国演义》的众多情节都被改编为锡伯族汗都春(曲子)加以传唱,其中有《关老爷过五关歌》、《单刀赴会歌》,还有一些歌颂关公老爷的短歌。每当农闲或茶余饭后之际无论男女老少便聚集说唱,听众随着“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的曲段而振奋感慨,随着“败走麦城、断首捐躯”而热泪盈眶。
傣族、白族、壮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戏曲,纷纷把《三国演义》和京剧三国戏改编成本民族的剧目,其中与关羽有关的包括《连环计》、《古城会》、《三顾茅庐》、《长阪坡》、《失街亭》等。
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三国演义》深刻地影响着戏剧中的关公形象。如关羽的装扮,在元杂剧三国戏中他是穿红袍,而到了明代的三国戏中则穿绿袍了,这个改变就是受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在小说卷五《云长策马刺颜良》有小字做注云: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在此小说中,关羽是穿绿袍的。因为绿袍衬红脸要优于红袍衬红脸,所以在明清的戏曲中,绿袍变成了关羽服饰的固定模式了。这也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三国演义》对三国戏的影响体现在更加细微的方面了。这些影响,也都被中华各民族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