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水文化——孟浩然的山水诗
中国水文化——孟浩然的山水诗
发布时间 : 2021-06-06 12:03:24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一个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歌创作流派。代表人物为王维、孟浩然,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又称“王孟诗派”。

△在诗歌创作上,以描绘山光水色、乡村景物为主,表达追求隐逸的思想。

△在写作艺术上,讲究声韵对仗,强调语言清丽自然。

孟浩然诗歌现存二百六十余首,其中有山水诗近百首。孟浩然在四十岁之前一直在家乡襄阳隐居。万山位于襄阳城西,北抵汉江,悬崖磷峋,景色非常优美,素有“襄阳第一名山”之誉。

孟浩然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描摹了一幅清幽淡雅的水墨画: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歌开篇描摹北山高耸兀立的险峻地势,并自述其追求隐逸生活的志向。

△接着叙述登山的艰苦过程,望着天空南归的大雁,引发对朋友张五的思念。

△第三句点明时间已近黄昏,周边渐渐被暮霭笼罩,诗人沉浸在忧愁的思绪中。

△第四句写诗人在高处俯瞰,三三两两的农人忙完一天的活计,走在回家的山路上,有人走累了就在渡口歇脚,显示出悠闲恬淡的田园生活。

△第五句写诗人眺望江边,稀疏的树木如荠菜般大小,江上停泊的一艘小船透出灯光,宛如清冷的月色。

△最后一句呼应开头,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全诗通过大雁、薄暮、清秋、远树、孤舟营造出清幽凄冷的意境,语言恬淡意境高远,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论“语淡而味终不薄”。

孟浩然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出游湘赣,当时孟浩然担任张九龄幕府从事,有一次因公出差经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往扬州途中作《彭蠡湖中望庐山》。该诗在历代咏庐山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其山水诗经典之作,全诗内容如下: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yǎn dǎn]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全诗写庐山,而以舟子挂帆、洞庭行船开篇,见到庐山又在晚上,可谓做足铺垫,吊足读者的胃口,可见作者构思之巧。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集中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在世时即享有盛名,李白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称赞孟诗“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其平淡的诗风和隐逸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