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产丰沛,离不开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一定绕不开水利工程专家李冰。
克除万难,李冰治水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华阳国志》中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
李冰初到蜀郡,亲眼目睹严重灾情。他带领蜀地人民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而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局面。到任不久,李冰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主持修建了迄今为止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李冰的治水思想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被誉为中国唯一一个无坝引水工大工程,两千多年来仍发挥着巨大效益,无愧为世界闻名史上的伟大杰作。这与其崇高的治水思想密切相关。
李冰的治水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主持修建都江堰期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前提,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使岷江水畅通向东流,必须打通玉垒山,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江水的流量,使西边江水不再泛滥,又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灌溉东边的良田。但玉垒山山石坚硬,人力开凿进度缓慢,李冰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放上柴草燃烧使岩石爆裂,在较短时间内,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这就是“宝瓶口”。“宝瓶口为十一州县通水之咽喉”,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天人合一”理念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随处可见,“顺天时,通地利,利物曲,裕民力,举于一堰寓之”。
二是道法自然、因地制宜。李冰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是道法自然的典范代表,也是顺势而为的科学之举。“深淘滩”意思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不与水为敌,采用匠心抛石筑堰失败后,他提出用竹笼装鹅卵石筑起一个较低的大坝,于是形成了有泄洪排沙功效的“飞沙堰”。江水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排沙功能便越强,据观测数据显示,洪水季节飞沙堰可将两吨重的巨石甩入外江。
李冰充分利用川西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特点,根据江河出山口的特殊地形、水脉,借助岷江居高临下奔流不息之水势,无闸分流,无坝蓄水,借助天然地形、水流规律和建筑体有机结合,通过岷江分流和自动调控内、外江进水量,使成都平原旱不缺水,洪不成涝,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做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