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的人生智慧(中)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的人生智慧(中)
发布时间 : 2021-08-28 13:53:28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一般而言,“庖丁解牛”为人们揭示出要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道理。但庄子却在故事的结尾处指出,“庖丁解牛”说明的是关于“养生”的道理。

这是为什么呢?

“庖”即厨师,“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厨师。有一天,文惠君叫他帮忙杀牛。庄子在寓言的开头就对“庖丁解牛”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huā)然响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

解  析 

庄子说,庖丁解牛时,他的手所触的、肩所倚的、脚所踩的、膝所抵的。以及动起刀来的哗哗响声,没有不合乎音律的;他解牛的动作就像是在跳《桑林》之舞,解牛的声音如同《经首》的韵律。《桑林》是商汤时期的乐舞,《经首》是尧之《咸池》中的乐章。简言之,庖丁解牛已经成为了一场美妙生动的乐舞表演。

文惠君对此十分惊叹,并问庖丁是如何练就这般技艺的。庖丁回答道: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解  析 

庖丁练习解牛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刚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牛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庖丁面前,他手足无措,不知哪里才是重点和关键。

第二阶段是三年以后,“未尝见全牛也”,庖丁不再关注整头牛,而是聚焦于牛骨肉间的空隙。

第三阶段就是现在,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向秀解释:“暗与理会,谓之神遇。”(《庄子注》)“理”即生命之理、生命的本质。

这第三个阶段,庖丁已把握了牛的生命之理,不再以观察为基础进行解牛而是靠“感觉”。这种解牛的“感觉”是长期练习的结果,是将解牛的技艺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习惯,已超越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进入了自然而然的自由状态。

“庖丁解牛”的寓言是具有当代启示的。比如,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就应该像庖丁那样,在深入掌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练习,将外在于自身的技术、技艺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习惯,这样就会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超越技术、技艺对人的种种束缚而走向自由。

当然,庄子本人侧重“庖丁解牛”在“养生”方面的启示。如“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庄子倡导,解牛之人需超越感官及其对牛全身的拘泥,解牛之刀需超越技法的束缚而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