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2021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就提出了以传统见面礼仪取代握手礼,既没有肢体接触,减少病毒传播机会;又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复兴传统礼仪正当时”。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尚礼”的传统,通用见面礼仪可行拱手礼或揖礼,女子可行万福礼,习武之人可行抱拳礼,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抱拳礼起源
《现代汉语词典》载:“抱拳,一种礼节,一手握拳,另一手抱着拳头,合拢在胸前,以示问候、祝贺或辞别。”关于抱拳礼的由来,学者们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古代军营揖礼的演化。先秦时期,不管文官、武将见了天子一般都要行拜礼。但军营中的武将往往身披笨重的盔甲,并且手持武器,跪地行拜礼确实不太方便,所以后来有些大胆的武将在军营中见到天子就以揖礼代替拜礼致敬。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周亚夫传”提及,“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周亚夫身穿盔甲,右手拿着兵器,见了汉文帝不便跪拜,就大胆地改行军营特色“揖礼”,就是周亚夫所说的“军礼”。
但手持兵器的人,右手无法伸开,两手无法形成“拱形”,也就无法拱手,无法行规范的“揖礼”,他们只好左手抱在紧握兵器的右手背上,弯身行礼。紧握兵器的右手基本是拳头形,久而久之这种手持兵器的揖礼,就在军中人士和武林人士当中慢慢演化成一种抱拳式的揖礼。
二说是从祭祀祈祷的动作演化而来的。相传武术界抱拳礼亦称拱手礼,是古代人们向神灵祈祷前的礼仪姿势,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两种说法“以礼敬人”的思想内核一致,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而言,我们更认同由军中揖礼演化的说法。
抱拳礼的动作与内涵
随着礼仪形式的演化,抱拳礼逐渐成为习武之人的礼节,运用于会面、比武、辞别、表达谢意和敬意等等场景,多为男子所用。抱拳礼动作规范上的要求为:①身体并步站立;②左手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③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④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动作简单易学,气势十足,充分传达了施礼者的敬意。
除了交往礼节的含义,抱拳礼又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观察其动作,①左掌大拇指内扣,四指并拢,示意谦虚不张扬,兼具德智体美“四育”,象征高尚情操;②左手施展为文,右手紧握尚武,左手掩右拳,寓意文武兼具,掩盖锋芒,以德会友;③两臂撑圆相抱寓意和谐统一。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而抱拳礼则充分体现了儒家“和为贵”以及道家“和谐统一”的思想,以“礼用”缓和矛盾冲突,调节人际关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文明”理念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