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家庭教育——6-12岁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策略
家庭教育——6-12岁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策略
发布时间 : 2021-11-22 14:10:07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学龄儿童的小学阶段是孩子的稳步发展期,重点是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和各种品质与行为的培养和塑造。

孩子在上小学前,家长可以以轻松的语气语调告知孩子:你马上就是小学生了,让孩子理解学生的概念,让孩子提前有个思想准备。有些孩子读小学,依然像读幼儿园一样,想去就去,不想去就赖在家里,或耍脾气。

制定计划

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有:

第一项:每天早晨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每天需要做哪些事,流程是怎样的,计划一定要具体,且简单易操作。 

第二项:如何搞好学习。告诉孩子上课时间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及时完成作业,成绩就不会差,还会有很多时间耍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训练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主次清楚,该学习时好好学,该玩耍时尽情玩。

第三项: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可在开学前,带孩子到学校实地走一走,让孩子对学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还要指导孩子如何与同学相处,如果孩子在学校难与小伙伴相处,可能会感到很大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就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情绪,行为偏向可能会出现好动、打人、胆怯、做恶梦等。

有的孩子还可能会退缩或逃避这个环境,所以家长需要训练与孩子友好相处及有效的沟通模式,促进孩子顺利融入环境。

如:一个7岁孩子,一直是被打骂着长大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与人相处能力都很弱,读书后,不敢合群,不敢与同学说话,两句话不高兴就开骂,没办法,父母只好带其回家训练好后再上学。

第四项:规范放学回家做事程序。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大部分都还没有下班,该如何管理,家长要提前制定出做事流程,例如告知孩子:放学回家先做作业,作业做完自己检查无误后,才可以去玩,父母只负责检查作业效果,不要监督做作业过程。

第五项:立规矩、定规则。家长在对孩子的指导、管理中,一定要有规则意识,按规则管控。孩子开始可能不接受、不习惯、耍赖皮,家长需要耐心、温柔地坚持。当孩子慢慢习惯后,行为就逐渐规范起来了。

如:一个8岁孩子,家长每天规定打10分钟游戏。到点后,孩子正玩得高兴,不愿放手,央求家长再打一会儿,家长于心不忍,同意了。家长破了规则,孩子解读的信息是:规则是没用的,耍赖皮是有好处的!自此孩子耍赖、拖沓、随心所欲成了行为标配。

儿童期的孩子教育适合采取“三多”原则:

1、多与孩子说话,提升身体张力。

2、多带孩子看世界,把世界装进他心里。

3、多做给孩子看,让孩子有学习模仿对象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