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虎年,来说说儿童文学中的老虎
虎年,来说说儿童文学中的老虎
发布时间 : 2022-03-09 21:37:44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老虎作为中国生肖文化的一员,是很多儿童文学故事中的主角。不同的老虎故事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生活特征,而不同的老虎故事,也寄托着人们对孩子成长的愿望。

金牛辞旧岁,银虎贺新春!

老虎,无论是作为一种动物还是一种文化意象,都是众人非常熟悉的。在传统文化中,家长帮刚学走路的小朋友穿虎头鞋,希望保佑小孩像老虎一样健康平安;给小朋友戴虎头帽,希望孩子威风、精神。那么,在儿童文学中我们是如何表现老虎呢?老虎一直都是百兽之王、威风凛凛的样子吗?

1.说起儿童文学中的老虎,对中国小孩来说,最有名的可能是民间童话中的《老虎外婆》。老虎变作外婆去骗小女孩,最终被机智的小女孩识破。这个民间故事,表现了老虎的狡诈、凶恶,赞扬了小朋友的智慧,警醒家长、儿童要注意身边的危险。这与古代生活在乡野的人们常遭遇凶恶老虎的袭击等有关。《老虎外婆》在不同的地区还会变体为“狼外婆”、“熊外婆”。这都和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和动物威胁相关。如果家长朋友们给孩子讲《老虎外婆》的故事,也不妨和年龄较大的小朋友分享不同地区“动物外婆”的故事,思考我们古代人的生活和故事之间的关系。

2.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老虎形象,则是A.A.米尔恩的童话《菩角小屋》中的“跳跳虎”。这只老虎过于自信,以致于闹出了许多笑话;它有一根弹跳尾巴,喜欢跳来跳去,精力旺盛。跳跳虎在百亩森林里总是最乐观、最富有冒险精神,也是最冲动急躁的居民。谢帕德为跳跳虎设计的插图——圆圆的鼻头,翘起的胡须和透着惊讶的大眼睛,让它从文字中走向每一个读者。这个老虎的形象也和大家对老虎自身所带的威风凛凛的气质有关。创作者将其力量转化为自信、乐观和对生活的爱,传递给儿童。

3.说起自信、乐观的老虎,就不得不提王祖民和王莺创作的图画书《我是老虎我怕谁》,采用国画的形式和艺术手法,创造了一只自信、骄傲、顽皮又知错就改的小老虎形象。黑色的水墨与黄色的条纹构成了一只明亮的老虎形象。那过于骄傲、顽皮的胖老虎伸着爪子去逗弄老鼠、小兔子,展示出一个淘气的儿童形象。但在它遭遇困难被小兔子救了以后,小老虎认识到自己依仗武力欺负小动物们是错误的,重新和小动物们做朋友。这是一本传统图画艺术形式和幼儿故事、儿童审美趣味结合非常棒的图画书,非常适合学龄前儿童的阅读。

4.儿童文学中有乐观自信、活泼顽皮的老虎,还有胆小怕事、愚蠢的老虎,给读者们带来了新思考。梅志的童话《听来的故事》中,大老虎们偷听到人类教训小孩,比起“老虎来了”,“柿饼”更能让小孩子停止了哭泣。没有观察、认识真相的大老虎们认为“柿饼”是特别可怕的怪物。因此,它们被狐狸们欺骗、奴役。直到很多年后,受够了欺负的小老虎们决定反抗,才探察到“柿饼”的真相。在这里,老虎空有武力却不去观察、思考,导致被欺骗、受欺负。类似的民间故事还有梁川创作的图画书《漏》和黄缨创作的图画书《漏》,都表现了老虎们愚蠢、不思考的一面,引人发笑。

5.当然,儿童文学作品中还会重点表现老虎所代表的冒险精神和勇敢的品质,激励儿童读者鼓起勇气克服生活困难。中央电视台曾在2000年制作、播放了52集儿童动画片《小虎还乡》,通过回家的愿望叙事展现了小白虎在回乡途中所经历的重重困难险阻和坚强的精神。类似的作品还有汤素兰的童话《小老虎历险记》。

儿童文学中关于老虎形象的童谣、童话、图画书等还有许多。我们通过阅读,会认识到无论是何种老虎形象的作品都来自于人们对老虎特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文化中对老虎的价值判断。儿童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始终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

科普多一点儿

和老虎有关的其它儿童文学作品:

图画书

1.高洪波 文,朱成梁 图,《上山打老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保冬妮 文,黄捷 图,《虎头帽》,明天出版社。

3.鲁兵 文,贺友直 图,《小山羊和小老虎》,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3.[俄罗斯]安德雷•乌萨切夫 文,[德]亚历山大•容格 图,《方格子老虎》,裴莹 译,上海文化出版社。

4.[英]朱迪斯•克尔 图/文,《老虎来喝下午茶》,彭懿 杨玲玲 译,接力出版社。

5.[英]莎莉•加纳德 文,[英]尼克•马兰德 图,《老虎先生,贝琪和蓝月亮》,孙春露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6.[英]凯特•班克斯 文,乔治•哈朗斯勒本 图,《睡吧,我的小老虎》,馨月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7.唐亚明 文,[日]夏目义一 图,《妈呀!老虎来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童话

1.冰子《没有牙齿的大老虎》

歌曲

1.黎锦晖《老虎叫门》

儿童诗歌

1.民间儿歌《两只老虎》

2.鲁兵《十二生肖歌》

3.鲁兵《小老虎逛马路》

4.[苏联]列•拉什可夫斯基《笼中虎》,韦苇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