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文,1955年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来到重庆。早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毕业后就职于重庆硅酸盐研究所陶瓷研究室,曾担任该研究所工艺美术研究室主任。1990年,由本单位推荐为重庆市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014年,受邀在荣昌安富镇创建了“泥澄堂”工作室,取毛泽东诗词中“玉宇澄清万里埃”之“澄”字。张海文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
上世纪80、90年代,张海文与团队在重庆硅酸盐研究所利用钒钛磁铁矿渣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颜色釉,并用于陶瓷壁画。十余年间,在重庆、北京、四川宜宾等多地都留下了他的陶瓷壁画作品。例如,曾获全国第二届科学技术发明展“铜奖”的《傣乡姑娘》就是他第一次成果转化的运用。他还将沥粉技法与颜色釉结合,为重庆嘉陵宾馆创作了《巴渝乐舞》。与四川美术学院罗晓航教授、马一平教授合作,先后完成了重庆杨家坪的大型陶瓷壁画《时代、人生、我们》和重庆出版社入口大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时代、人生、我们》作品于1989年入选了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张海文早年设计制作的多幅陶瓷壁画作品,大场景、叙事型,为他后来的荣昌陶装饰艺术埋下了伏笔。
张海文所做荣昌陶多表现山城风貌,造型方圆结合,装饰构图饱满,雕刻精细,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瓶身为方形,寓意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远观有气势和力度,近瞻每一个局部都精致、细腻,不由让人环绕作品四周,叹观止矣!有幸看到他的纸稿,才知道创作这样一件作品,是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张海文的荣昌陶绞泥作品亦富有新意,他将绞泥工艺巧妙用于瓶、盘,与画面浑然一体,凸显艺术性、创新性,如陶瓶《小暑》和陶盘《夕阳西下》,瓶颈用绞泥,与瓶身的画面组合起来,就像是远方的天空。陶盘的上部用绞泥,好像是绚丽的云霞,天工人工,自然和谐。还有他的如版画般效果的《故乡的云》《风起云涌》《嘉陵江水天上来》等,画面中“云”的刻画,一刀一笔,都彰显力度,有版画的韵味。
张海文创作的提梁壶更是别有洞天,其中《半弧陶壶》《四方提梁壶》《刻花陶瓶》这三件作品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如系列《花之蓝提梁壶》,造型和装饰中融入了竹篮的元素,又不失陶泥的温润,“方”与“圆”的巧妙结合,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儒家“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运用得恰到好处!
近年来,张海文先后多次荣获“工匠杯”“金凤凰”“大地奖”“四大名陶展”“百花杯”等“金奖”,是荣昌陶研究、创作集大成者,正如当代陶瓷大家周国桢先生对其作品的评价:“在精道中透出博大,写真中幻化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