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的先祖比较复杂,记载也非常模糊,找不到准确的世系纪年,只有一些关于古蜀五祖的传说,李白有诗云:蚕从与鱼凫,开国何茫茫。
秦汉以前,以“蜀”为地名的地点不只一处,而且多在四川之外。在殷商甲骨卜辞中,与“蜀”的关系具有代表性、内容比较完整的大约有20多处,主要是记述殷商和“蜀”之间的战争、联系与交往。但这个“蜀”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四川境内,而在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带附近。“蜀”字早在殷商甲骨中即已出现,说明它出自中原,产生很早,但其时中原对今天四川知之甚少。
有学者说:“蜀”字的本义其实是捕虫之网,也有学者说蜀以虫为偏旁,反映统治者对殷商周边蜀人的一种贱称。但大家都是众说纷坛,并无定论。
大约在西周初期,迁徙的蜀族辗转进入了四川盆地,并逐步同当地族群渐渐融合。周武王时,“蜀”曾参加“伐纣”的盟会。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位名叫蚕丛的部族首领,始称蜀王。
《华阳国志》记载古蜀开国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这一时期,“蜀”字的释义可能发现了很大的变化,比较普遍的是将其以蚕相喻。譬如诗经有云:蜎蜎者蜀,蒸在桑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蜀”为“葵中蚕”。
《尔雅释文》称之为“桑中蚕”。这些作品大多成书于春秋之后,因此所描绘的“蜀”,大抵是四川境内的蜀人活动。这可能反映了早期蜀人从事桑蚕的历史图景。因为古蜀开国的蜀王蚕丛即以蚕桑兴邦,被奉为蚕神。当然,后面的历史就相对比较清楚了。
《蜀王本纪》中记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为帝,号望帝。杜宇在位时期,迁都郫邑,教民耕种,使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约公元前7世纪,杜宇氏禅让于鳖灵,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
从公元前451开始,秦蜀两国围绕南郑(汉中)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公元前316年,秦命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蜀。蜀王开明十二世亲自率军至葭萌(jiā méng,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
蜀王太子和蜀国太傅等率残部再逃至逢乡,败死白鹿山(今四川彭州市北),古蜀国走完了它长达2000多年的生命历程。这是一段很悲壮的历史,不过史书记载很冷静而简单,只有寥寥几字“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
秦灭蜀之后在蜀地设置蜀郡,包括成都、郫、繁、江原、临邛五县,以张仪之子张若为首任蜀郡太守。
此后,秦在蜀地治理多年。有名的是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而奠定了天府之国的基础。秦时的蜀郡,在汉时被划为蜀郡、广汉郡、犍为郡,统称为“三蜀”。
再往后,就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三国“蜀汉”历史了,用“蜀”来指称四川也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