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大家对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都比较负面。理由是这个政策,既消灭了其他思想,也使儒家学说走向僵化。王安白先生开始也是这样认为,后来一想,没有那么简单,且听他一一道来。
首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楚汉相争,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失所。汉朝是建立一片废墟之上。六十多年后,到了汉武帝,虽然经济上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在思想文化上还是一盘散沙,整个社会没有共识。这就需要有一种思想学说来凝聚共识,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哪一家学说最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呢?我们来比较一下先秦的各家学说:法家,秦朝二世而亡才几十年,教训深刻;道家主张消极无为;墨家理念是“兼爱”“非攻”“尚贤”,境界还不够高;兵家呢,“兵者,诡道也”,这怎么行?农家属于技术型,缺乏价值理念;名家那可是辩论,属于思维方式,当然不能作为价值观。比来比去,只有儒家具有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资格。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承认,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符合当时现实需要,这已为后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事实证明。其次,我们从逻辑上进行分析。
董仲舒的认知逻辑可能是这样的:只有罢黜百家,才能独尊儒术。
第一,如果不罢黜百家,那百家势必如野草般蔓延泛滥,很有可能威胁到儒术的正统地位,甚至百家覆盖了儒术。
第二,如果还有百家,势必分散民众的注意力,导致民众各信其是,没有统一的思想,那不乱了套了。
第三,这叫修剪枝蔓,突出主干;或者叫除去杂草,蓄留庄稼。
可惜,董老先生忽略了这样一个道理:一种思想不可能独秀,但很有可能独萎。
如果当年董仲舒老先生仅仅提出“独尊儒术”,应该没有错,其后二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在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灿烂辉煌的。然而,董仲舒认为,要独尊儒术,就必须“罢黜百家”,这是前提错误。比较合理的应该是:容忍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千年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打倒孔家店。似乎中国多年来的积弱积贫都归谬于儒家学说。从全盘肯定到全盘否定,正体现了二元思维方式:非此即彼。